患者狄某某,男,54歲,漢族,工人,已婚。初診日期:2006年11月6日。
主訴:間斷咳嗽8年,加重4天,腹痛腹瀉1天。
現(xiàn)病史:8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咳嗽,咳痰,未予診治,1年前咳嗽咳痰加重,于河北省胸科醫(yī)院診斷為“肺纖維化”,經(jīng)住院治療后癥狀好轉(zhuǎn)出院,后于某省級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門診間斷口服中藥湯劑,4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發(fā)熱,查體溫37.6℃,咽痛,咳嗽咳痰,氣短,于當?shù)卦\所診斷為肺部感染,予以消炎藥及清熱解毒藥靜點(具體藥物及劑量不詳),體溫降至正常,氣短減輕,1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腹痛腹瀉,水樣便,無膿血黏液,遂來我院,門診以腹瀉收入我病區(qū)?,F(xiàn)主癥:腹痛腹瀉,大便日10-15次,水樣便,無膿血,帶少量黏液,咳嗽,痰稀色白,難咳,納寐差,小便調(diào)。
便常規(guī):外觀水樣便,膿球+;紅細胞沉降率30mm/h。
病因病機分析:患者老年男性,平素嗜食肥甘,濕熱內(nèi)蘊,又外感寒濕之邪,困阻脾土,以致升降失調(diào),清濁不分,水谷雜下而發(fā)泄瀉,濕熱內(nèi)蘊于脾胃,運化失職,水谷不能化生為精微而為痰液,上逆干肺,肺失宣肅,故見咳嗽,咳痰,脾胃運化失職,故見納差,痰熱擾心,故見寐差,其舌質(zhì)紅,舌苔白膩,脈弦滑,皆濕熱內(nèi)蘊之象。
中醫(yī)診斷:⑴泄瀉;⑵咳嗽。辨證:濕熱內(nèi)蘊,痰熱郁肺。
西醫(yī)診斷:⑴急性腸炎;⑵肺部感染;⑶肺纖維化。
治則治法:清熱利濕,宣肺化痰。
方藥:半夏瀉心湯加減。半夏10g,延胡索10g,干姜6g,藿香6g,白芍15g,木香6g,金銀花15g,川楝子6g,焦山楂15g,車前子15g(包煎),茯苓15g,黃芩10g,川貝10g,薏苡仁15g,黃連6g,桔梗6g。
西醫(yī)治療:針對病人病情給予利復(fù)星、糖鹽水+水溶性維生素,以抗炎、補液。
二診:2006年11月9日。
今日查房,患者腹痛腹瀉減輕,便稀色黃,無膿血黏液,咳嗽,痰稀色白,難咳,納寐差。雙肺呼吸音弱,肺底可聞及濕性羅音。腹部平坦,無胃型及蠕動波,按壓臍周自感不適,腸鳴音亢進,舌質(zhì)紅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胃腸濕熱漸化,升降功能漸趨正常。仍肺氣郁滯,宣肅不利。藥用:枳殼10g,金銀花15g,茯苓15g,蟬蛻3g,川貝10g,芥穗6g,橘紅10g,白豆蔻10g,甘草6g,薏苡仁18g,僵蠶10g,五味子6g,紫菀10g,細辛3g,黃芩15g,前胡10g,桔梗8g。
三診:2006年11月13日。
患者訴腹脹消失,大便成形,日一次,納寐差好轉(zhuǎn),仍有咳嗽,痰稀色白,不易咳出。肺氣郁滯,宣肅不利。日久肺腎氣虛,失于攝納。上方加太子參15g、黃芪10、g補骨脂6g。
四診:2006年11月16日。
今日查房,患者訴無腹脹腹瀉,大便成形,日一次,寐差好轉(zhuǎn),偶有咳嗽,痰稀色白,不易咳出。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細。患者新病痊愈,考慮患者久病肺氣郁滯,宣肅不利,以致肺腎氣虛,失于攝納。故囑其出院后服用宣肺化痰,補腎納氣方藥,以阻滯肺纖維化的發(fā)展。藥用:半夏10g,黃芩15g,藿香6g,炒蒼術(shù)6g,枳殼10g,前胡10g,紫菀10g,白豆蔻10g,僵蠶10g,蟬蛻3g,川貝10g,芥穗6g,茯苓15g,五味子6g,橘紅10g,桔梗8g,細辛3g,金銀花15g,陳皮10g,薏米18g,甘草6g,太子參15g,黃芪10g,補骨脂6g。2-3天一劑。
按語及體會:“新病加以痼疾,當先治其新病,后乃治其痼疾?!笔且话愕闹委熢瓌t,在臨床時應(yīng)靈活掌握,隨證變法。一般情況下新病多急重、病邪淺,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,容易治愈,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加重舊病,所以當先治其新病。但也有新病舊病皆急,互相影響,此時應(yīng)該新舊兼顧,同時治療。本證舊病為肺系疾患,肺失宣肅,又患腸病,濕熱下注。而肺與大腸相表里,如果肺氣的功能不恢復(fù)勢必影響大腸的傳導(dǎo)功能。所以初診表里兼顧,一方面清化濕熱,另一方面宣肅肺氣。待脾胃恢復(fù)其升清降濁功能后,再肺腎同治,緩緩調(diào)理。